关于糖尿病的20个谣言和误区,你都知道哪些?(下)
糖尿病相关的谣言泛滥,许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鉴别。上期,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常见的10个(见推文:),本期继续为大家科普~
糖尿病相关的谣言泛滥,许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难以鉴别。上期,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常见的10个(见推文:),本期继续为大家科普~
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,斑块的核心多为胆固醇及其酯化产物,外层由纤维帽覆盖,如果脂质核心被代谢清除、炎症反应消退,斑块体积会缩小,甚至在影像上消失。
很多人以为药品只要不放冰箱就没问题,其实不然。二甲双胍这样的常用降糖药,虽然表面看起来依旧是那粒熟悉的白片,但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,它的稳定性会下降,药效可能提前“退休”。一些缓释制剂尤其敏感,稍有储存不当,可能药效就前脚走,副作用后脚来。
江苏一家康复门诊,医生盯着体检报告,眼睛瞪得像发现了新大陆。报告的主人是个中年大姐,生活规律得像闹钟,没啥大病,唯一特别的习惯是每天静坐冥想20分钟。她的血压和心率数据稳得让人羡慕,医生忍不住想:这冥想到底有啥魔力?
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“信号”只藏在血液里,实则不然。血糖一旦失控,身体的“报警器”往往首先出现在我们最远离心脏的地方——脚。脚部的变化,可能早于并发症的发生。如果你已经有高血糖史,脚上的一些细节变化,就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你:血糖要管住了!
丝瓜,在大多数人的餐桌上,常常是一个“配角”。有人觉得它太寡淡,有人觉得它不抗饿,还有人干脆认为它就是“水做的蔬菜”,除了清热、润燥,没什么营养价值。
邻居、亲戚、广场上拉家常的熟人,七嘴八舌地说着各种“经验”,有人说只要过了6.1就要吃药,有人说不吃药靠苦瓜也能降下去,还有人说一旦吃药就一辈子停不下来了。
还有些老人自己也信了:“我年纪大了,吃米饭不消化,干脆不吃了。”听起来有理,其实危险得很。今天,我们就来掰扯清楚,老年人饮食最常见的三个误区,别等出事才后悔。
吃饭这件小事,很多人习惯性地忽略顺序。饭上一端上来,白米饭三口闷,菜汤一大勺,最后再象征性地夹几筷子青菜,心安理得地放下碗筷。可你知道吗?就是这个顺序,可能正悄悄把你的腰围越“养”越粗。
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山竹?很多人听了这句话心里一惊:“山竹不是水果皇后吗?不是‘降火’的吗?怎么也被点名了?”但我必须坦白说一句,山竹这口“甜蜜的诱惑”,对血糖控制来说,真的不友好。
一项覆盖全国近十万人群的调研显示,超过六成的成年人每天都在为“血糖高”或“肚子大”发愁。但真正让人警醒的,不是数字,而是生活中那些悄无声息的变化。裤腰越来越紧,饭后一阵困顿,还有体检单上那一串红字——血糖、血脂、腰围齐齐超标。
身边那个“老糖友”最近总是疲惫、消瘦、总请假去医院?去年还能一起打牌、跳广场舞,今年却突然住进了ICU?不是吓人,糖尿病,这个“慢性拖字诀”,正悄悄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。
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(ADA 2025)的“推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DR)诊疗——整合临床见解、人工智能与健康公平”口头报告专题中,四位研究者报告了团队开展的最新研究进展:1型糖尿病(T1DM)研究中首次发现,血糖控制不佳虽加剧DR,却与年龄相关性黄斑
人一旦被贴上“糖尿病”三个字的标签,生活就像被突然拐了个弯。这个病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它不是当天就要命的急病,却像脚底的钉子,走一步扎一下,天天提醒你:别忘了我在。
不少人以为糖尿病是“糖”吃多了,其实真正麻烦的,是白米饭、馒头、花卷、米粉这类精细主食吃太多。看上去清淡,其实升糖特别快。糖不是唯一的问题,米面才是“隐身大佬”。
西瓜虽解渴消暑,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吃,反而可能给身体添乱,甚至诱发三种常被忽视的“季节病”。尤其是在这温热未退、寒气初生的过渡期,西瓜的“甜蜜陷阱”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米饭,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灵魂。不管是白粥、炒饭,还是热腾腾的米饭盖浇菜,几乎家家户户天天离不开。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,米饭却成了一道“甜蜜的负担”。一碗白米饭下肚,血糖可能蹭蹭往上蹿,让人又馋又怕,常常陷入“能不能吃、吃多少、怎么吃”的忐忑中。
体检单年年拿,报告年年看,指标都“正常”,可身体却越来越不对劲。明明饮食作息不差,怎么还是老觉得累?头晕、乏力、睡不好、肠胃出问题……可一查,又什么都没查出来。
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一碗米饭。可这碗看似普通的饭,吃法对了,是营养基础;吃法错了,就是慢性病的“助推器”。精制碳水的摄入方式,决定了它对身体的影响。
有人习惯刚打完就吃,有人则拖延半小时甚至更长。看似只差几分钟,实则是血糖控制的关键门槛。饭前注射胰岛素的时间把握不当,不仅影响控糖效果,还可能带来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。